童博(左)和马俊武(右)正在分析数据。
以往需要近两个月完成的工作,疫情防控期间加班加点,只用一周时间便可完成。“工作10多年,这种感觉是第一次,对于我们来说是历练、是考验,现在回味起来感觉很值得。”4月9日,银川方达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卫生事业部经理马俊武颇有感触地说。
让马俊武感觉“值得”的事情,源于1月26日的一个电话。方达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围绕社保和卫生领域,在我区部分医院和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工作。1月26日,该公司员工童博接到平罗县一家基层医院的求助电话,“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要手工登记各类人群信息,统计工作量特别大,能不能帮我们设计一个电子表格界面,提高工作效率,还可减少反复用笔填表带来的传染风险”。对方向他们提出了要求。
与此同时,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单位,医院工作人员工作量很大,谁在隔离区?谁在缓冲区?哪些医护人员需要休息?已连续工作多长时间?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精准统计。于是设计一款“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与筛查信息系统”的思路逐渐在马俊武和童博等人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方达公司迅速行动,他们将工作人员分为两部分,马俊武和一批同事驻守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调研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为医院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童博和公司其他同事在家加班加点地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
仅仅一周,“疫情防控人员登记与管理”系统便在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上线投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的确做到了”。马俊武自豪地说。
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马俊武和同事又发现一个问题——疫情防控中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范围太局限,采集的数据分散使用,不同地点需要重复填报个人基本信息,对身份信息确认存在漏洞,数据缺乏对全区整体范围的疫情分析研判。
马俊武、童博和同事们迅速优化系统,扩展该系统的应用范围。通过搭建桌面业务信息系统、移动终端App应用以及微信公众号应用程序,实现疫情防控中对各类人员基本信息以及疫情监测重点指标信息筛查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有效借助移动终端设备,方便筛查人员定点监测和入户监测登记管理,高度集成数字化移动测温和监控等设备,实现外来入宁人员、发热疑似病例患者、“三返”人员体温体征等重点指标的动态监控管理。
马俊武介绍,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跟踪覆盖范围分析,他们可以实现确诊病例患者行动轨迹动态跟踪管理,便于病例确诊后对于病例密切接触者快速跟踪和准确定位。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大数据、AI智能分析技术,通过对登记数据和业务监控数据多维度专题分析,生成准确、有效、直观的结果汇总,全方位支撑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目前,该系统已运用在多家企业。(记者 张 贺 文/图)